蚂蚁另起炉灶,「灵光」向外求AI to C入口
马云定下小目标,蚂蚁想在支付宝之外,另起炉灶,找到一个新的用户入口。
以下文章来源于唐辰同学,作者唐辰
蚂蚁灵光,一场张扬的“另起炉灶式”AI入口争夺战。
11月18日,蚂蚁集团(下称“蚂蚁”)高调上线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App(下称“灵光”)。近一周来,围绕灵光的消息持续在朋友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刷屏,蚂蚁对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数据上看,灵光上线首周表现亮眼:在下载规模上,灵光6天突破200万下载,远高于ChatGPT首周的60.6万和Claude的15.7万;在突破100万的时间上,灵光仅用4天,也快于Sora的5天。
此前一天,阿里巴巴另外一款AI to C的产品——千问App上线公测。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其一周内应用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至此,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Top6中,阿里系AI产品已经占据两席。
不同于千问对标ChatGPT,蚂蚁对这款新AI应用的定位是“普惠”。灵光明确放弃AI产品主流的“陪聊”功能,专注于提升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效率。
在其产品负责人蔡伟看来,用户要的是功能,不是模型。用模型做功能是这个时代的最大变量。
他举例说,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或者小红书,结果反馈是大量需要手动筛选的链接和帖子。“灵光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模型的能力,帮助用户完成信息的总结、归纳和推理,让复杂变简单。”
这种效率至上的理念,体现在灵光首批上线三大核心功能:灵光对话,能生成包含3D模型、动态图表的多模态内容;“闪应用”让用户用自然语言30秒生成可交互应用;“开眼”则提供视觉交互入口,让用户通过摄像头与世界互动。
这一技术路线,对模型代码能力与工程优化也提出了极高要求——代码量是纯文本的5-6倍,同时必须保证流畅的移动端体验。
“副作用”就是,灵光上线仅两天,闪应用功能被“挤爆”,灵光通过官方账号承认崩了,称“马上会回来”。
蚂蚁还是急了。放眼行业,DeepSeek、豆包、文言,甚至包括同门的夸克、千问都在AI to C 入口的争夺上,不断落子,试图卡住有利位置,并养成AI应用的用户生态。
蚂蚁也是起早没赶上好集。比如它的混合专家(MoE)模型,跟DeepSeek差不多同时起步,但百灵大模型还是晚了一步。
蚂蚁集团CTO何征宇提到,蚂蚁的目标是要做一款国民级应用。DeepSeek的火爆,推动了蚂蚁的焦虑和内部资源的快速集结、在AI战略上快速地判断和取舍。
或许是底气不足,何征宇在与媒体沟通时还“蹭”了一下马云的流量——灵光发布当天,马云刚好出现在蚂蚁集团园区。
按照他对外的表述,马云也关心了“灵光”的KPI:“本来定的目标是20万(下载量),马老师说这个目标太低,希望我们‘冲一下’。”
实际上,马云是去参加蚂蚁二期办公楼奠基仪式,并不是专门“为了灵光”。即便如此,灵光的首秀也足够张扬,目标完成度也远超马云的期待。
但蚂蚁这次的玩法不太“蚂蚁”:灵光没有被当做新功能塞进支付宝里,而是推出独立的AI应用,加入到AI to C 入口争夺战。
换句话说,蚂蚁想在支付宝之外,另起炉灶,找到一个新的用户入口。
过去十几年,支付宝几乎是蚂蚁的一切。支付、生活缴费、理财金融、信贷服务、医疗健康等服务,都被集成在支付宝App里,用户也习惯在一个App里解决各种问题。
对蚂蚁来说,支付宝也是微信、抖音级别的超级流量入口。
蚂蚁的另一款AI应用AQ,能够上线四个月,便成为中国第五个月活用户突破千万的AI原生App。核心原因不是蚂蚁的底座模型多领先,而是蚂蚁给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业务生态。
AQ采取“嵌入性AI”策略,让它避开了从零建信任的难题。用户不是因为相信AI才用AQ,而是因为已经在用支付宝处理健康事务,顺手试了一下,发现有用,就留下来了。
只是,AQ始终存在应用场景和专业领域的限制,支付宝的根本性困境并没有得到解决:AI应用需要流量,但更需要“留量”。
今年年初,腾讯复制字节砸出豆包的路数,抓住DeepSeek一夜火爆的风口,一方面在微信等自家应用里全面接入元宝,一方面在各个渠道给元宝投流,打广告。
根据AppGrowing统计,今年第二季度腾讯元宝App广告投放量级相较第一季度大体持平,主要流量平台为腾讯广告,其单季投放广告创意数达118.3万个,6月、7月投放金额均超10亿元。
这种字节式的大力出奇迹打法,一度帮助原本籍籍无名的元宝逆袭DeepSeek、豆包。但大水漫灌之后,留下来的用户,或者活跃的用户相比投入,就显得不那么好看。
这使得最近一次业绩报告会上,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称,未来“不打算单纯通过市场投放砸钱来获取新用户”。
图源:官方宣传图截图
相比微信、抖音,支付宝长期以来的苦恼就是,用户大多是“用完即走”,留不住,更别说高频使用。这就削弱了用户与支付宝之间的连接,也阻碍其完成从支付工具到生态平台的跨越。
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大家的注意力被短视频、微信占据,AI重构相关应用场景后,用户也不太愿意频繁打开支付宝,翻过一层又一层的菜单,去完成类似支付这类低频的需求。
更何况,越来越多的场景开始被“一句话支付”或者无感支付等新形态打透。
支付宝做内容、开发小程序、推小游戏,乃至创新线下“碰一碰”,丰富交易生态,都是为了不断拓宽用户入口,并用最简短的支付路径,来留住用户。
但这些动作,只是为了把支付的体验做得更好,对于用户的沉淀,还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用户关系,则是AI to C最稀缺的能力。
正如有观点指出,灵光上线之前,用户入口的重建主动权并不在支付宝手里。
灵光是蚂蚁在摸索AI应用路径上的一个新尝试,其通过使用提高效率的方式,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进而留住它们。这是区别于微信、抖音的一个方向,也存在很大的市场。毕竟,目前AI行业还没有一个产品敢保证日活过亿。
蚂蚁也由此形成新的组合打法,不仅聚焦自身生态潜力的挖掘,比如蚂小财、AQ等聚焦垂直业务或场景的AI产品;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体系之外,在更广大的AI to C赛场,投下棋子,与百灵大模型以及具身智能企业“灵波科技”等,作为蚂蚁AGI战略的一条隐线。
这套组合打法,在AI入口还没完全定型的今天,很重要。但能不能走通,还得看用户用不用脚投票。
也就是说,灵光目前的百万级下载量只是一个开始,而接下来,它需要直面的真正挑战还是支付宝的老问题:会有多少用户留下来,以及会有多少的活跃度。
真正的AI to C入口,从来不是靠技术多炫、概念多新、口号有多响,而是看能不能真正唤起用户的“消费”热情。
当有人开始每天早上打开灵光安排一天,或者每周用它做家庭开支复盘,那才是入口真正立住的时候。
在此之前,它只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尝试,远谈不上胜利。
参考资料:
第一财经,《DeepSeek带来紧迫感,蚂蚁推“灵光”竞速AGI战场》
唐辰同学,《王小川的“AI医生梦”,要被蚂蚁做成了?》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