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通义夺冠看:中国AI的“交易性格”赢了什么?

中国AI已在“实战化训练”上走出关键一步。

当AI逐渐走进金融交易的核心场景,这场跨越太平洋的AI对决,或许只是全球科技竞争新维度的开始。

当11月4日Alpha Arena竞赛落幕数据定格,阿里千问Qwen以22.32%的收益率登顶,与DeepSeek共同占据盈利榜的画面,不仅是一场AI投资比赛的结果,更像一次全球顶尖大模型“数字性格”的公开检阅。

在17天的真实加密货币市场博弈中,中国模型的逆势盈利与美国模型的集体亏损,撕开了AI技术落地能力的真实差距。这场由Nof1发起的竞赛,堪称给AI模型设置的“动态绞肉机”。

六大顶尖模型手握同等1万美元本金,在统一的数据源与交易规则下自主决策,从BTC到DOGE等主流加密货币的永续合约交易中,接受市场最残酷的实时检验。没有预设答案,没有训练数据可照搬,每一次开平仓、每一次杠杆使用,都直接与盈亏挂钩——这种零样本动态决策场景,远比代码编写、数学解题更能考验AI的核心能力。 

中国模型的胜出,本质是“数字性格”与市场环境的精准适配。

阿里Qwen展现的是“ 果断的趋势捕手 ”特质:在市场波动中敏锐捕捉风向,以高杠杆重仓比特币的激进策略实现单笔盈利8176美元,却又能通过严格止损控制风险敞口。 

而DeepSeek则凭借幻方量化赋予的量化基因,成为“ 稳健型大师 ”,通过分散投资山寨币与长期持有策略,在波动中稳步积累收益。 

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背后,是中国AI在训练范式上对“ 实战适配性 ”的深度打磨——前者依托阿里商业生态的趋势感知能力,后者根植量化机构的系统思维,最终都转化为真实市场的盈利能力。

反观美国四大模型的集体折戟,暴露出技术路径的明显短板。 

GPT-5深陷“ 聪明病 ”陷阱,过度追求最优解导致频繁交易,单笔亏损动辄数百美元,最终以超62%的亏损垫底;Claude因过度强调安全拒绝做空,沦为策略僵化的“ 多头死忠 ”;Gemini的工程思维异化为高频试错的“ 绝望赌徒 ”,Grok则因执着宏观叙事成了“ 固执的散户 ”。 

这些缺陷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美国顶尖模型在静态任务中积累的优势,难以转化为动态环境下的决策纪律与风险控制能力,而这恰恰是金融交易的生命线。

不过,将这场胜利等同于中国AI全面领先显然为时过早。正如竞赛数据揭示的,AI的优势具有极强的情境依赖性——在加密货币永续合约这个特定场景中胜出的模型,未必能适应股票、债券等其他市场环境。

此次表现激进的Qwen,若遭遇极端行情也可能面临更大回撤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若未来金融市场成为AI间的博弈场,策略趋同可能放大市场波动,算法共振甚至会引发流动性枯竭等系统性风险。这场比赛与其说是终点,不如说是AI金融落地的起点。 

Alpha Arena的落幕留下了最清晰的启示:AI的终极竞争力,不在于参数规模或静态测试分数,而在于其“数字性格”中蕴含的决策纪律、风险意识与环境适配能力。

阿里Qwen与DeepSeek的盈利,证明中国AI已在“ 实战化训练 ”上走出关键一步。当AI逐渐走进金融交易的核心场景,这场跨越太平洋的AI对决,或许只是全球科技竞争新维度的开始。 


本文由陆玖商业评论 作者: 洋洋 发布或转载,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更不对您的投资构成建议。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2
上一篇:苹果AI困局:巨头的转身之痛与破局微光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