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留给对手刨祖坟的机会

十五年后,他不让我叫他小蛋蛋了。

一句话,十年时间,可以从正确走向错误,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套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还有一套根治的方法,前者是公关来干,后者是企业家自己来干。

负面,不一定是对手发的,也有可能是自己发的,因为语境变了。 

十年前的正面宣传,或者老板的一些金句,极有可能在十年后,变成舆论吐槽你、质疑你、嘲笑你的源头,一句当下流行的营销话术,很可能在另一个时代变成一个恶梗,一个深度采访的全文,很可能多年后被人断章取义变成一种讨伐。 

十五年前,我们家邻居,有个小男孩,圆头圆脑,整天跟在我后面要糖吃,喜欢穿开裆裤,我像无数个低俗的中国恶臭怪蜀黍一样,弹过人家的小鸡鸡,我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小蛋蛋,一叫,他就哈哈笑,很开心,整天跟人说自己叫小蛋蛋,他爸妈也没说啥,大家都是乡下人,阿猫阿狗的名字听多了。 

前段时间,我回去,恰巧又碰到小蛋蛋,他暑假放假回家,已是大学生了,我下意识叫他,小蛋蛋过来,他瞪了我一眼,感觉再叫一声,就要跑过来打我。 

我才猛然发现,我没变,但是小蛋蛋变了,他不愿意再做小蛋蛋了。 

个人如此,放到商业生活中呢?我们随便看看一些案例。 

前几年,马老师逆风逆水的时候,大量的往日视频被人翻出来,被人讥讽,一句,“我不喜欢钱,我宁愿没有钱”,被赋予了无数含义,在不同的时间段,承接不同的历史使命;再比如屌丝这个词,小米起家的时候说,得屌丝者得天下,是一种身份认同,甚至于在那个时代影视剧作品都有《屌丝男士》一度风靡,大家都相信没有背景的自己,能够咸鱼翻身实现“今天你看我不起,明天你高攀不起”的阶层跃升,但是十年后,这个词便成了人人唾弃的贬义词,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时代变迁,翻身无望后的认命与妥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一个话题,如果我们做不到预判十年后的社会语境,那么定期梳理自己的库存公开资料,这项工作,是不是需要列入公关的日常工作了?这项工作在此之前,不仅仅是中小厂不理解,99%的大厂也没有做,毕竟是自己花钱投放出去的传播内容,难道还要想方设法去删除吗? 

看看柳传志、钟睒睒、马云、雷军、余承东这几年的遭遇,你还会觉得这个复查删减的工作没必要吗? 

聊到这里,就必须先聊一聊推波助澜这件事。 

这个世界,有没有黑公关?前段时间,这个话题,热度很高,黑公关,这三个字,怎么理解?我五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企业犯错了,被人揪住,被竞争对手抓住,放大,算不算黑公关?我觉得不算,因为是事实,但是企业犯错后,被竞争对手断章取义、扭曲、嫁接、改造后放大负面,算不算黑公关?这肯定就是了。 

联想和柳传志的遭遇,属于非常典型的刨祖坟的操作手段,整个过程堪称经典;而农夫山泉的遭遇,则是中国商业史上,独一无二的无中生有的一次谣言的流量狂欢,红瓶盖可以变成某国国旗,钟老爷子的脸可以被随意解读;而一时间风光无二的马云和雷军,在一段时间内,说什么都是正确,但是这些正确的话,在随后,又变成了每一句都是错误。 

如今的短视频平台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剪辑号?他们靠什么生存?断章取义企业家的往日讲话,是一个重灾区。 

看所有的问题,都要看一个核心:生存。平台的流量分成养不活任何一个这种小号的操盘手,唯有接商单,三五百一条,一个月接上个二三十条,生活费就有了,大量的商业剪辑号背后的变现逻辑,便是如此。 

而主策划人,需要的是,等待一个机会,就像我当年写,不是大家不想收拾理想,而是在等一个机会,趁你病要你命,你会发现,每个当红企业,只要遇到大危机之后,就会有不断的火油浇上来,这个时候,你所有的历史传播资料都会被翻出来,被断章取义、春秋笔法、偷梁换柱。 

用老资料里的bug,组装上你才发生的大危机,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受众会觉得,哦,原来这个企业一开始就是个坏东西,初心就坏。 

那么,我们这些做防御工作的公关从业者,如何避免给对手这个闭环机会? 

一、每个月都需要梳理社会情绪。 

二、用现存传播库对比情绪走势。 

三、把漏洞堵上,一些投放可以撤回。 

四、如果实在是覆水难收,至少随时准备完整的历史内容,准备释放澄清。 

先说被我们忽略掉的社会情绪。 

二十年前的社会情绪,是撒哈拉沙漠,一年四季没多大变化,现在的社会情绪是东南亚的雨季,一天可以变几次。 

大部分的公司,都有舆情监控配置,上一个时代,这个工作的重点是监控,我觉得下一个时代的重点则是分析,这也是我们公司目前在重点跟大企业传播的理念,分析是预判,而监控只能是治疗。 

社会的整体情绪在往哪里走?往左还是往右?我们企业在这个大方向里,是被定义在左还是右?极端的言论给我们的定义是什么?我们距离极端还有多远的距离? 

国内,目前能在分析这件事上,做到有情绪预判的乙方供应商,基本没有,因为大部分企业的需求都很短视,没有企业愿意为分析买单,而且甲方支付给乙方的钱,也仅仅只够在偏远山区雇佣几个人,24小时再筛选一下AI筛过一遍的结果,能输出这种分析的人,月薪低于5万,基本不太可能。 

所以,这个人应该在甲方自己的团队里,负责舆情监控分析的人,本身就应该是公关团队的CTO,要有情绪报告输出能力,甚至要有舆情应对策略输出的能力,最好还能够拥有调配企业资源的权利。 

然后再说社会情绪和资料库比对的问题。 

企业的公关部,应该有一个目录,所有传播内容要记录在案,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料库,顶级的公关团队,我所看见的,是有这个目录管理能力的,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在这一块的管理是很粗放的,只知道拼命往外发,但是到底发了多少,留存了多少,发酵了多少,并没有精细化的管理起来。 

在我们掌握了社会情绪走向之后,比如在大量往左走,那么我们资料库里往右的东西,有多少?这些东西都分布在哪里,有哪几大类,代表性言论和影像资料有哪些? 

如何比对? 

先预设一个最差危机。造汽车的,就设想事故死人了,造手机的,就假设设计有缺陷要召回,搞企业家IP的,就当老板被人网暴了,搞电商直播带货的,就预设卖了假货被抓包了。 

然后,假设自己是竞争对手,这个时候如何利用对比出来的这些库存资料,搞二次创作,你放心,你比对手更了解自己,搞二创肯定比对手搞得更狠,这就是为什么公关行业,最喜欢从竞争对手招人的逻辑。 

到了最后一步,很显然就是打bug的时候了,有一些不该存在的投放,是不是找媒体撤回一下,有一些影像资料,是不是要补齐前后语境,实在无能为力的,那就重新再投放一批有前后语境的完整内容,覆盖一下搜索结果。 

其实,已经很多东西,已经消失不见了,你以为互联网有记忆?其实互联网也可以没有记忆。 

最后,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了,那么就要有历史完整资料的留存释放能力,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采访资料是否保全完整,据我所知,很多公司,甚至大公司,公关部的资料库、知识图谱建立的都很不完整,走一批人,上一批人的资料就全乱了。 

以上,是公关可以为公司提供的一些饮鸩止渴的药方,那如果想要根治这个病,该怎么办? 

我个人的观点还是一如既往,企业和企业家,天职是经营好企业,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尽量还是要减少公众表达,如果避免不了需要表达,那也要尽量控制在小圈层内,然后层层向外释放,而且所有表达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信息透明。 

大公司老板,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网红,不要直接面对舆论,重要的话,再说一遍。 

另外,在对外释放观点时,也万万不要再试图包装自我,真我才是答案。 

今天这个社会,处处都是侦探,每天都有人在监督公众人物是否打脸,从而创造反转,于东来虽然也有争议,但是依然能够行走江湖不翻车,我目前总结的法则就一个,知行合一+利他。 

这与稻盛和夫的生存法则,不谋而合,但是,这种境界,又有几个企业和企业家能做到呢? 

知行合一+利他,是解决刨祖坟问题的唯一根治解药。 


本文由陆玖商业评论 作者: 洋洋 发布或转载,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更不对您的投资构成建议。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2
上一篇:黄仁勋的新赌注:从算力霸主到AI生态帝国的全面升维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