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只剩最后一次自证的机会
宗馥莉最后一次自证机会,面临的是一场“娃多多”的继承大战。
以下文章来源于唐辰同学,作者唐辰
“娃多多”的梗,正从宗庆后延续到宗馥莉身上。
前者在宗庆后去世后,随着家族内斗、私生活争议、遗产争夺、海外信托等新闻,成为“宗庆后布鞋破了”的注脚。而后者则是宗馥莉再次从娃哈哈集团辞职引发的连锁效应。
“娃哈哈”商标是这场风波背后的焦点。有消息人士称,宗馥莉此次辞职,是因为“娃哈哈”商标使用“不合规”——“娃哈哈”商标所有权并不归属于宗馥莉家族,而是由娃哈哈集团持有——从而决定全力经营自己的品牌:娃小宗。
宗馥莉版“娃多多”
随着宗馥莉把“娃小宗”作为筹码摆上桌面,更多因“娃哈哈”品牌合规使用要求,而产生的“娃XX”品牌浮出水面,形成“娃多多”的局面:
宗馥莉主导的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以来已申请注册多枚“娃小宗”“宗小哈”“娃小哈”商标,国际分类涉及食品、啤酒饮料、广告销售等。
宗氏家族也寄生在娃哈哈品牌上,动作不断。比如叔叔宗泽后对标上马“娃小智”;宗馥莉的堂弟,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宗伟主导推出了新品牌“沪小娃”,宣传语为“同宗同源,至真至纯”。
一夜之间,娃哈哈在商业上也成为“娃多多”。导火索,无疑就是宗馥莉点燃的。
这是宗馥莉一年多来的第二次请辞,与去年7月更像是精心策划、以退为进的“逼宫”行为不同,这次她的辞职已通过集团股东会和董事会的相关程序。
但这并意味着宗馥莉已经失去了对娃哈哈的控制权。她或许也不想认输,也没打算真正放弃娃哈哈。
虎嗅指出,宗庆后虽然生前没有给宗馥莉“把荆棘棍子上的刺弄干净”,但他在数年间设计了两个“后门”。
一是,娃哈哈机巧的股权架构设计。从明面上看,娃哈哈集团股权结构清晰,宗馥莉继承宗庆后的持股比例是29.4%,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持股24.6%,杭州上城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近46%。
在老宗的平衡术下,员工持股是决定各方利益天平倾斜的关键,可以协助宗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据界面新闻报道,该委员会里目前仅有宗馥莉一人,如果属实,宗馥莉共持有娃哈哈集团54%股份,拥有绝对控制权。
这或是宗庆后在2018年主导大规模股权回购所致。但此举也引起离职员工的诉讼,成为宗馥莉接班后的一颗隐雷。
二是宏胜系。这是在哇哈哈集团之外,宗庆后为家族财富,也是为宗馥莉构筑起一套“体外循环”系统。娃哈哈的大量生产实体、原料实体都暗藏于宏胜系生态内,这确保了宗家可以通过宏胜系拿捏住娃哈哈的“实”。而娃哈哈集团本身更像是一个品牌运营和销售平台。
截至2023年,宏胜年营收超200亿元,拥有20多家工厂、覆盖饮料、包装、物流、设备制造全链条,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据行业人士透露,娃哈哈约60%的产能由宏胜或其关联工厂承担。单从营业额上看,与娃哈哈2023年营收520亿元相比,已经有“再造一个娃哈哈”的事实了。
但这个有心机的后门,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长期以来,都有“宏胜系利润远高于娃哈哈利润”、“宏胜系分流娃哈哈利润”的说法,引起娃哈哈其他股东的长期不满。
得益于此,宗馥莉名义上退出了娃哈哈集团核心管理层,但还是能从股权、表决权乃至经营上对其进行“拿捏”。
此外,她在娃哈哈集团的人事布局上还留有后手——10月10日,许思敏被任命为新总经理。从其履历看,应该是宗馥莉的“心腹”之一。
也就是说,宗馥莉,还在娃哈哈各方博弈的牌桌上,演绎着一场“娃多多”的夺舍大戏。
这是她最后一次自证的机会
宗馥莉的挂印摊牌,还是将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所面临深层结构性矛盾的集中引爆。
娃哈哈是宗庆后创办的,娃小宗以及背后的宏胜系则是宗馥莉“亲生”的。老宗掌舵娃哈哈时,凭借其个人威望和平衡术手腕,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他可能算到了任何一方的需求,但没有预料到宗馥莉的刚烈。
他的这个唯一婚生女儿在其安排的两条路——当大股东或者真正完成接班——之外,选择了第三条路:用掀桌子的方式来解决他遗留的历史问题,并证明自己。
宗馥莉曾说,自己的“定海神针”就是坚持做自己。在宗庆后“营造”的复杂婚生和非婚生家庭环境里,这种可以概括为“自私”的偏执,护着来之不易的所得的心理,又是可以被外界理解的。
图源:网络公开图片
从2004年创办宏胜集团,到2018年进入娃哈哈集团董事会,并在宗庆后去世后接班,宗馥莉至少打了三次证明之战。
一次是2016年,宗馥莉创立新品牌KELLYONE,名字中的“Kelly”与她的英文名一致。这个背靠娃哈哈的品牌,还赶上无糖茶饮风潮,推出一系列无糖茶与气泡水产品。但其结果只能以“失败”来总结。
第二次是2017年,宗馥莉还曾计划收购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糖果”,并由此还引发娃哈哈借壳上市的传闻。但同年7月13日晚间,中国糖果宣布,此次要约未能成行。当时宗馥莉也在个人微博中发布声明称,对于本次要约结果,公司深感遗憾。
第三次是2018年,宗馥莉进入娃哈哈董事会后的动作也不少,包括推动产品年轻化和多元化,比如上线KellyOne高端线,试水无糖茶、气泡水、植物蛋白饮品;加强电商渠道,尝试直播带货;还推动内部数字化改革,优化供应链。
但这些“答卷”都并不算令人满意。比如,掌舵娃哈哈一年多的时间,宗馥莉在营收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娃哈哈长期的隐患——过度依赖AD钙奶等经典大单品,并没能进行结构化的解决。
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没有推出任何国民级爆品。据界面新闻报道,宗馥莉对自己打了分,她的自我评价是“并不满意”。
如果把宗馥莉掌舵一年多时间的改革,看作是她的第四次证明之战,更难称成功。其“树敌无数”的激进策略,几乎将所有关键利益方——老臣、家人、职工、股东,都推到了对立面。
字母榜这样形容:对集团内部,宗馥莉以“清洗”代替拉拢。无论是老臣还是职工持股会,都曾是宗庆后最坚定的同盟军,但宗馥莉大刀阔斧替换管理层和取消员工干股分红的行为,引发千名员工集体诉讼,直接导致自己控制权不稳。
对家族,宗馥莉表现强势,拒绝妥协。宗庆后生前的财产分配未能得到落实,宗馥莉被家族长辈斥为“六亲不认”,关停18 家关联工厂的“削藩”行动,更激化矛盾,导致分支与大宗矛盾表面化。
安居幕后多年的国资大股东也与宗馥莉摩擦连连。先是在宗馥莉转移商标时出面叫停,而后在遗产纠纷中成立“专班”介入,不久前又对宗馥莉心腹之一严学峰进行短暂调查。
这场原本众望所归的继承大戏,如今却落得了“所有人反对”的局面。
宏胜集团、“娃小宗”等是宗馥莉的最大底牌,也将是她最后一次自证的机会。当她将自己置于各方对立面时,她的证明之战就更加难打了。
商业竞争里,并不需要“继承”大戏里的“大女主”,甚至上演所谓的“公主复仇”。因为任何的博弈,都不会有赢家。
而在娃哈哈的这场争斗里,更不会有,但唯一确定折损的娃哈哈的品牌价值——据品牌评估机构GYBrand的数据,2024年“娃哈哈”的品牌价值约为911.87亿元。
这也是“娃哈哈”分化为“娃多多”的最大诱因。但他们也要知道,几代人打下的品牌,还有国资背景,是不可能成为“垫脚石”的。
面对娃哈哈集团如今境遇,一位内部员工感慨:“30多年,老宗总将一堆沙子堆砌成一座塔,一年时间,这座塔又变成了沙。”
而谁再来将这堆沙子再聚成塔,或将赢得最大的掌声。这个人,还会是宗馥莉么?
我个人,希望是。
参考资料:
虎嗅,《宗馥莉,放下了》
字母榜,《宗馥莉没有朋友》
新京报,《娃哈哈方面确认宗馥莉辞职,其仍是第二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