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米化后,九号公司顺利毕业了吗?
豪掷千万美元在超级碗刷脸1分钟的意义,远不如将产品投放到路边,融入日常生活。
“去小米化”不仅不会让企业远离大众视野,反倒更能够以“产品+创新”探索出新的增长空间。
平淡又期待,上市公司们集体迎来了中报季,其中科技硬件企业的财报尤其引人关注。
8月6日,九号公司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业绩表现,营收为66.6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3.8亿元增长52.2%;实现归母净利润5.96亿元,同比增长167.82%。营收、净利润“双升”,也是九号公司经营正循环的有力证明。
从带着“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标签起家;到此后数年里公司营收主要依靠小米集团支撑;再到2024年上半年,电动车、全地形车、服务机器人、其他收入几大业务占比接近85%;在“去小米化”的几年来,九号公司的商业之路,似乎走得愈发独立且宽广。
海外方面,九号公司的声量同样不容小觑。
多年前成功收购美国知名平衡车品牌Segway,不仅帮助九号公司撬开了国内平衡车的市场缺口,同时也让其在国际市场中留下了一些记忆。
时至今日,作为本届巴黎奥运会共享电助力自行车供应商,九号公司的产品更是出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为当地人提供了15000辆电助力自行车和10000次的免费骑行机会。而此前,其也在意大利投放了超10000辆共享电动滑板车,是当地共享微出行运营商最大合作伙伴之一。
对于九号公司的露出方式,不少人也热议道,与其像Temu一样豪掷千万美元在超级碗刷脸1分钟,远不如将产品投放到路旁街边,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就这一点来看,九号公司显然更深谙“实用+接地气”之道。
这种“让全球主流大众更迅速、更切实地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朴素理念,同样在九号公司的财报中被刻画了出来。
从小米生态链良性毕业
和上市初期相比,九号公司的业绩经历了一条波折的曲线。
其实从营收来看,九号公司的业绩算得上是能打。八年前九号公司的营收规模才刚达到11.53亿元,2022年就已经突破了百亿。2024年上半年又从去年同期的43.8亿元增长到66.66亿元,净利润则大涨167.82%来到5.96亿元。二级市场也给出了直接的反馈,财报发出次日股价上涨3.93%,此后连续多日上扬。
“聪明的钱”决定流向何处的过程里,九号公司跟小米的距离把控一直是资本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小米一直是九号公司的友好合作伙伴。收购Segway、用九号平衡车引爆市场、从十亿规模成长到百亿规模的路上,小米的助力不可或缺。
但另一方面,跟小米的合作一直是“弯腰捡钢镚”的辛苦过程。
雷军自己也曾公开表示,小米生态链企业利润率并不高,这有利于生态链的发展,但不利于生态链内公司的发展。2019年时,九号公司在输送小米的产品上能获得的毛利率只有15.11%,自有品牌的毛利率却能做到42.58%。
企业发展的核心还是利润,尤其是对上市公司来说,把盈利水平拉高是对投资人应负的责任。
九号公司发力自主品牌的这几年,尽管小米渠道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但它的营收规模、利润正逐年增长。今年1-6月,九号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只比去年全年少200万元,直观来看,九号公司基本已经完成了从小米生态链顺利毕业的目标。
逐渐走出小米生态链的同时,九号公司也一直在寻找产品上的新增长点,比如电动两轮车。
2020年至今,电动两轮车在九号公司收入中的占比也逐渐增加,2023年九号公司电动两轮车收入同比增长59%至42.32亿元,成为了最大营收贡献者。2024上半年,同样是电动两轮车创造了33.83亿元的最高收入,紧随其后的则是滑板车、平衡车和其他新业务。
坦白来说,九号公司进入电动两轮车市场的时机并不好,当时电动两轮车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新入局者必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比起重硬件的小牛、重渠道的爱玛,九号公司擅长的是技术,考虑到时间和经济成本,这其实很难讨巧。
高禄峰说,他知道用传统电动两轮车的方法,排列组合一下可能5个月就能推出款新品,但只有真正的颠覆性创新,才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所以从第一款电动车开始,九号公司就配备他们自主研发的RideyGo!智能系统、AHRS姿态感应系统,实现车机互联、智能感应解锁、智能防盗等功能,并在后来多次升级。
科技行业其实也是人才密集型行业,人才积累将直接影响一家公司未来3-5年的发展,而截至今年上半年,九号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1410人,去年同期为1351人。光在电动两轮车方面,由他们研发生产的A2z系列、F2z 110和MIX家族等产品就累计售出了400万台。
在整个消费市场相对疲软的大环境下,九号公司还能实现逆势增长,核心引擎也正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经验的积累。专业,永远是出行赛道里每一家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生产力进化,差异化是“轮子”
九号公司成立到现在,外界的怀疑和忧虑从未停止过。一开始,平衡车被看成是“有钱人的玩具”,贵而无用的论调甚嚣尘世;后来投身电动两轮车,爱玛、小牛在前,提出要让电动两轮车也“对标特斯拉”的九号公司身上更是多了“心比天高”的种种标签。
再然后做送物机器人、电助力自行车……九号公司的选择无一不是甚少有人看好,但又总会被最终的成绩折服。
遇到类似情况的并不只是九号公司,人类历史上能够被记住的商业组织其实多数都有过相同遭遇。
深入“无人区”是领路人的常态,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可能更加明智。理想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朋就直白地说过,想超越时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反而是低效的。
在九号公司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把“差异化”视作新质生产力,贯穿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品牌营销全流程,辅助智能短交通和机器人行业实现高质、高效竞争的全新可能。
新质生产力强调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高科技自不必说,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九号公司报告期内研发投入达到3.49亿元,同比增长18.88%,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为5.24%。全球知识产权积累超过4900项,涵盖了从无传感驱动技术到智能定位系统的广泛领域。
高效能方面,新质生产力体现为产量达峰、成本可控。
九号公司在常州的工厂已经累计生产电动滑板车超1300万台、电动平衡车超400万台、电动两轮车超400万台,年末新工厂投产后电动两轮车将扩产近一倍,产能有望达到350万-400万。
工厂还引入了MES整车制造全流程监控系统,可以对每一个关键零部件进行编码溯源,仓库管理、物流运输等方面也都采用了智能化技术,光是全地形车工厂就拥有124台套集研发、检测和实验功能的设备。
而有关高质量,九号公司做出开发电动两轮车决定的时候已经经历过这样的抉择。
它的第一款电动两轮车从立项到推出花了三年,在竞争业态已经相当成熟的赛道,高禄峰心里其实很清楚,传统电动两轮车行业的竞争语境下,渠道力更胜于科技。但对顶尖公司来说,把实验室里涌现的新思路落实成独一档的用户体验,才是竞逐的重点。
核心技术不应该只是好听的参数,它应该真正改善用户体验,融入用户的生活,而不是某个工具的“补充”。哪怕只是在车辆意外倾斜时给紧急联系人发送一条提示短信,在维修时省去描述故障的一个步骤,都是在给用户赋予真正的实用价值。
新质生产力的进化与表达,本质上仍然服务于消费者,通过在电动滑板上添加单目视觉传感器,九号公司能同时做到识别车道线并发出提醒,即便用户偶尔晃神,智能化技术也能为他们补齐安全短板。
总的来说,智能化体验正在从口号变成实际。促使用户为这个版本的九号公司投票的,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响应升级、品质升级、体验升级。
押注“全球化”,九号布局下一站
由中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是“中国梦”当代化的深一层体现,中国“智造”在全球生产供应链和消费市场里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如何稳定全球供应链、维护经济全球化贡献企业力量的问题抛到中国企业手中,全球化布局也因此成为必然选项。
从目前来看,海外市场仍是中国企业寻找新增长极的有效路径,但需要明确的是,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出海有着双重意味,一是产品出海,二是品牌出海。
产品出海的诉求是把东西卖给海外用户,比如在日韩市场,九号公司占据了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等短交通产品的大量市场份额,在韩国共享短交通出行领域市占率稳居首位,共享电动滑板车供应量更高达85%以上。
2023年九号公司的境外营收为48.09亿元,占比达到了47.05%。而在去年的北美黑五网一期间,九号公司电动滑板车、电动卡丁车等短交通产品销量超过了2万台,同比增长47%,不难想见,海外市场收入还会持续扩大。
但对中国科技公司来说,通过奥运会等重磅的国际舞台释放其产品矩阵全球化布局信息的用意更为深远。顶级如奥运会,不仅是产品性能的练兵场,更是释放品牌力、提高影响力的有力渠道。今年巴黎奥运期间,巴黎政府指定Tier-Dott提供了15000辆共享电助力自行车,来缓解巴黎公共交通运力紧张的问题,而这些车辆,全部来自九号公司。
同样的道理,今年以来九号公司作为中国企业代表团成员,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席重要会议。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高禄峰随国家领导人先后参加了“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和“第八届中日韩工商峰会”,创始人兼CEO王野则随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参加了“中意企业家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高禄峰和王野在会议后不约而同的提到:“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企业,九号将继续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和发展力度,进一步在多个细分品类巩固全球位置。”
放眼全球,对“智造”的坚持,正在让中国品牌越来越明显地开始影响世界,这也是补齐全球化拼图里最重要的一块。
频繁亮相国际舞台,意味着我们正逐渐将技术进步、定义赛道的主动权,从曾经长期垄断着科技行业的欧美企业手中抢回来。一切皆可智能化的时代,产品做得好,更要讲给世界听。
无论消费者身处何处,让出行更方便都会是他们永恒的需求,眼界会随着活动范围拓宽而拓宽,为出行创造更多可能的人,理应享受开创的红利。用智能化的中台支撑,加上不断扩张、完善的业务框架,以达到理想和商业的统一,成功“去小米化”的九号公司,或许正在给中国科技企业树立新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