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算法中的北上广深游客
2020年,10月1日去,10月7日回,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班。国航官方APP。 北京去成都的游客往返机票3030元,成都来北京的游客往返机票1540元。
2020年,10月1日去,10月7日回,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班。国航官方APP。
北京去成都的游客往返机票3030元,成都来北京的游客往返机票1540元。
两者差了一倍之多!
除了北京,这样的情况,还会出现在,上海、广州、深圳这几个一线城市到别的城市之间。
这就是惨痛的一个事实,机票的算法,已经开始给中国的超一线城市消费人群,贴上了一个显著的标签,有钱!算法依然在起作用,北上广深依然逃不过算法。大数据杀熟,杀的就是北上广深的游客们。谁让你们就是比别人挣得多!
回想前几年,一场浩浩荡荡的逃离北上广运动,让我们深刻的感知到了在超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们的艰难;虽然在北上广深,年轻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平台,拿到更多的工资,但是同时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生活成本,适应更高压的工作环境。
很显然,在北上广深生活的人们,已经不知不觉之间,被算法安排进了一个不对等的消费环境之中,至于公平不公平,还是让市场去判断吧。
北京欢迎您
曾有人说北京是不宜居住的,它不适合生活,但却还是不断有人来到这个城市,因为这里适合奋斗。“北京,毕业后我一定要去”,曾经信誓旦旦地对父母许下诺言的小可,孤身一人来到了这座城市。
“与男朋友已经快半年没见了,因为疫情”。小可流露出无奈的表情,“因为十月一让我去找他我俩还大吵了一架”,一边说着一边翻出携程预订机票的页面,“不是我不想去,你看这机票,节假日出行贵都能理解,可是为什么北京去哪都贵,别的地来北京却很便宜,这是以为在北京就会比其他城市赚的多吗。异地恋都不允许一起过十一了吗?”
在北京的胖虎、上海的梁子也与小可有着相同的疑问,想着趁小长假与女朋友相聚却被机票阻拦在了家,毕竟刚毕业资金不太充裕。“北京10月1飞往厦门的机票约为1000元左右,而同一天厦门到北京机票不到500元”,胖虎和我们讲着,“返程也是啊,7日厦门回北京1500,北京飞厦门不到500。”“现在算法这么厉害了?根据你工作所在地来决定你出行成本,难道北京工作不配享有同等成本出行的权利吗?这也太不合理了。”胖虎一番话说出了对一些商家平台的心寒。
大部分时候,很多人急于出行,对价格不够敏感,而被商家剥削。
同病相怜的沪广深
你可能会说,这会不会只是个别日期、个别线路的个别情况?别急,我们在携程APP上再多找几条线路,对比一下看看。
首先我们看北京-厦门这条线路,10月1日,北京到厦门的机票,最便宜的价格是790元;10月7日,厦门到北京的机票,最便宜的价格是1265元。假定一个人10月1日从北京出发去厦门,10月7日从厦门返程,他的机票至少要花2055元。
如果我们调换一下路线,一个人10月1日从厦门出发去北京,10月7日从北京返回厦门,情况又是怎样呢?
10月1日,厦门到北京的机票,最便宜的400元,10月7日,北京到厦门最便宜的机票是300元。也就是说,往返机票最少只需要700元。
同样是出门旅行,同样是往返在北京和厦门之间,北京的消费者需要多出1355元的机票钱。
我们再找一条线路:上海到西安。
10月1日,从上海出发去西安,最便宜的机票是1020元;10月7日,从西安飞上海,最便宜的机票是860元。往返机票钱一共是1880元。
调换一下路线,10月1日,从西安飞上海,最便宜的机票350元;10月7日,从上海飞回西安,最便宜的机票是350元。往返机票一共是700元。对比一下,看到差距了吧,国庆往返于上海和西安之间,上海出发的消费者至少要多花1180元。不知道看到这一组对比,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庆幸感?
算法中的超一线
在国内,生活在北上广深的人们,无疑是率先享受到大数据技术便利的一波人,但同时,他们也是大数据算法“杀熟”的最大受害者。
除了在节假日购买高价机票外,他们还是网购、网约车、外卖、网络购票的主要消费群体。
也许只是随手放在购物车里一件商品,也许只是每天不经意间固定下来的打车路线、也许只是习惯了点哪家的外卖,也许只是习惯了在某家电影院里抢先观看一部黄金档的电影,这些消费习惯都会被记录汇总,最终形成一个清晰的消费者画像。通过这个画像,商家可以清晰把握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等。根据这些特征,商家可以精准推送不同卖点的商品,甚至在价格方面玩起了猫腻。
因为积累的数据让他们笃信:用户通常不会觉察到价格的波动,即便觉察到价格有变动,但考虑到时间成本、沟通成本等因素,他们还是会痛快买单。
今年10月1日,《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将正式施行,规定中特别提到了在线旅游的大数据杀熟现象,明确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不过,早玖晚陆认为:大数据杀熟存在一个认定难的问题。就以国庆长假的机票价格来说,即便消费者较真,去对比机票的价格,如果只是小范围的对比,很可能会发现大家看到的机票价格是一样的。如果扩大对比的范围,那这个时间成本就太高了,一般人承受不起。
而且,即便消费者发现价格不对劲,去向商家投诉,客服人员也可以罗列出一大堆听上去很合理的理由,比如新用户优惠、比如热门时段、热门线路机票紧张等等。
总的来说,消费者处在技术应用的最末端,属于大数据杀熟的弱势群体。单独个体的维权也不能解决到全行业的通病。要解决这一行业乱象,需要多方通力合作。监管部门要在相关法规基础上,明确杀熟行为的认定标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从商家的交易信息中筛查可疑的交易信息,对于涉嫌杀熟的商家予以严惩。商家要懂得一个道理,大数据是用来给老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不是拿来坑爹的。
而消费者能做的就是货比三家,积极留证,积极维权。